肝胆外科---肝段荧光显影
编辑:2025-08-27 17:29:54
肝段荧光显影是一种结合肝脏解剖分段与荧光成像技术的精准外科技术,主要用于肝脏手术中实时识别肝段边界,辅助医生实现精准切除,尤其在肝肿瘤切除、肝段 / 亚肝段切除等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以下从基础到应用详细解析:
01
肝段划分的解剖学基础
肝脏的分段是基于其血管解剖(门静脉、肝静脉)和胆管分布的,目前国际通用Couinaud 分段法,将肝脏分为 8 个独立肝段(以罗马数字 Ⅰ-Ⅷ 标记),每个肝段有独立的门静脉供血、肝静脉引流和胆管分支,如同 “独立的功能单位”。
划分依据:
以肝中静脉、肝左静脉、肝右静脉为纵向分界,以门静脉左、右支为横向分界,将肝脏分为 8 个段(Ⅰ 段为尾状叶,Ⅱ-Ⅷ 段为其他区域)。
临床意义:
肝段作为独立功能单位,手术中精准切除病变肝段可*大限度保留正常肝组织,减少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尤其对肝硬化、肝储备功能差的患者至关重要。
02
肝段荧光显影的核心原理
肝段荧光显影通过荧光染料的特异性分布和术中荧光成像技术,将肝段的解剖边界转化为可视化的荧光信号,实现 “实时标记 - 精准识别”。其核心逻辑是:利用不同肝段的血管(门静脉、肝动脉)供血差异,让荧光染料仅在目标肝段内聚集,再通过特定设备激发荧光并成像。
03
常用荧光染料与技术方法
目前临床*常用的荧光染料是吲哚菁绿(ICG),其特性与技术应用如下:
1. 吲哚菁绿(ICG)的作用机制
ICG 是一种近红外荧光染料,静脉注射后可被肝细胞快速摄取(不经过肾脏代谢),并通过胆汁排泄;
在 760-800nm 波长的近红外光激发下,ICG 会发出 820-840nm 的荧光,可被专用成像设备捕捉并转化为绿色荧光图像,叠加在术中视野上。
2. 肝段显影的具体技术方法
根据 ICG 的注射方式和显影逻辑,主要分为两种:
门静脉分支染色法(*常用)
术中通过穿刺目标肝段的门静脉分支(如超声引导下穿刺门静脉左支或右支的亚分支),注入 ICG。由于门静脉是肝段的主要供血血管,该分支供血的肝段会被荧光均匀标记,与相邻肝段形成清晰边界(未被标记的区域无荧光)。
例如:若需切除 Ⅴ 段肝肿瘤,穿刺门静脉右前支的 Ⅴ 段分支注入 ICG,Ⅴ 段会发出荧光,边界清晰可见。
肝静脉引流区分法
利用肝静脉是肝段的引流血管,通过全身注射 ICG 后,正常肝段的 ICG 会随肝静脉回流*,而病变或目标肝段因血流受阻(如肿瘤压迫),ICG *延迟,形成 “荧光滞留”,从而区分边界(适用于部分血流异常的病变)。
3. 成像设备
需配合专用荧光成像系统(如腹腔镜荧光镜头、开放多光谱荧光探头),可同时显示普通白光视野和荧光视野,实现 “实时叠加”,医生无需切换视野即可观察肝段边界。
04
临床应用场景
肝段荧光显影的核心价值是提升肝脏手术的精准性,主要应用于:
肝肿瘤的精准切除
对于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等局限于某一肝段的肿瘤,通过荧光显影明确肿瘤所在肝段的边界,确保 “完整切除肿瘤 + *小正常肝组织损失”,尤其适合肝硬化患者(避免剩余肝体积不足导致肝衰竭)。
解剖性肝段 / 亚肝段切除
对于复杂肝段(如 Ⅱ、Ⅲ 段,或 Ⅶ、Ⅷ 段),因解剖变异多(如门静脉分支走行异常),传统解剖标记(如肝静脉触诊)难以精准定位,荧光显影可直观显示边界,减少手术误差。
术中实时验证切除范围
切除过程中可反复通过荧光成像确认 “已切除区域是否为目标肝段”“剩余肝组织是否无荧光残留(即未误切)”,降低肿瘤残留或正常组织过度切除的风险。
05
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实时性:荧光信号在术中持续存在,可实时指导手术操作,避免 “凭经验判断” 的误差;
高精准度:相比术中超声(依赖操作者经验)或解剖标记(受变异影响),荧光显影直接基于血管供血,边界更清晰;
微创兼容:可与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结合,在微创环境下实现精准操作,减少创伤。
局限性
设备依赖:需专用荧光成像系统(如腹腔镜荧光镜头),增加医疗成本;
个体差异:肝功能严重受损(如终末期肝硬化)时,肝细胞摄取 ICG 能力下降,显影*减弱;
操作门槛:门静脉分支穿刺需超声引导,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可能出现穿刺失败或血管损伤;
染料过敏:极少数患者对 ICG 过敏(发生率约 0.01%),需术前评估。
总结
肝段荧光显影是肝脏外科 “精准化” 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 ICG 等荧光染料与解剖分段的结合,为术中肝段边界识别提供了直观、实时的可视化工具,显著提升了肝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设备改进和技术普及,其在复杂肝脏手术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
肝胆外科---肝段荧光显影
编辑:2025-08-27 17:29:54
肝段荧光显影是一种结合肝脏解剖分段与荧光成像技术的精准外科技术,主要用于肝脏手术中实时识别肝段边界,辅助医生实现精准切除,尤其在肝肿瘤切除、肝段 / 亚肝段切除等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以下从基础到应用详细解析:
01
肝段划分的解剖学基础
肝脏的分段是基于其血管解剖(门静脉、肝静脉)和胆管分布的,目前国际通用Couinaud 分段法,将肝脏分为 8 个独立肝段(以罗马数字 Ⅰ-Ⅷ 标记),每个肝段有独立的门静脉供血、肝静脉引流和胆管分支,如同 “独立的功能单位”。
划分依据:
以肝中静脉、肝左静脉、肝右静脉为纵向分界,以门静脉左、右支为横向分界,将肝脏分为 8 个段(Ⅰ 段为尾状叶,Ⅱ-Ⅷ 段为其他区域)。
临床意义:
肝段作为独立功能单位,手术中精准切除病变肝段可*大限度保留正常肝组织,减少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尤其对肝硬化、肝储备功能差的患者至关重要。
02
肝段荧光显影的核心原理
肝段荧光显影通过荧光染料的特异性分布和术中荧光成像技术,将肝段的解剖边界转化为可视化的荧光信号,实现 “实时标记 - 精准识别”。其核心逻辑是:利用不同肝段的血管(门静脉、肝动脉)供血差异,让荧光染料仅在目标肝段内聚集,再通过特定设备激发荧光并成像。
03
常用荧光染料与技术方法
目前临床*常用的荧光染料是吲哚菁绿(ICG),其特性与技术应用如下:
1. 吲哚菁绿(ICG)的作用机制
ICG 是一种近红外荧光染料,静脉注射后可被肝细胞快速摄取(不经过肾脏代谢),并通过胆汁排泄;
在 760-800nm 波长的近红外光激发下,ICG 会发出 820-840nm 的荧光,可被专用成像设备捕捉并转化为绿色荧光图像,叠加在术中视野上。
2. 肝段显影的具体技术方法
根据 ICG 的注射方式和显影逻辑,主要分为两种:
门静脉分支染色法(*常用)
术中通过穿刺目标肝段的门静脉分支(如超声引导下穿刺门静脉左支或右支的亚分支),注入 ICG。由于门静脉是肝段的主要供血血管,该分支供血的肝段会被荧光均匀标记,与相邻肝段形成清晰边界(未被标记的区域无荧光)。
例如:若需切除 Ⅴ 段肝肿瘤,穿刺门静脉右前支的 Ⅴ 段分支注入 ICG,Ⅴ 段会发出荧光,边界清晰可见。
肝静脉引流区分法
利用肝静脉是肝段的引流血管,通过全身注射 ICG 后,正常肝段的 ICG 会随肝静脉回流*,而病变或目标肝段因血流受阻(如肿瘤压迫),ICG *延迟,形成 “荧光滞留”,从而区分边界(适用于部分血流异常的病变)。
3. 成像设备
需配合专用荧光成像系统(如腹腔镜荧光镜头、开放多光谱荧光探头),可同时显示普通白光视野和荧光视野,实现 “实时叠加”,医生无需切换视野即可观察肝段边界。
04
临床应用场景
肝段荧光显影的核心价值是提升肝脏手术的精准性,主要应用于:
肝肿瘤的精准切除
对于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等局限于某一肝段的肿瘤,通过荧光显影明确肿瘤所在肝段的边界,确保 “完整切除肿瘤 + *小正常肝组织损失”,尤其适合肝硬化患者(避免剩余肝体积不足导致肝衰竭)。
解剖性肝段 / 亚肝段切除
对于复杂肝段(如 Ⅱ、Ⅲ 段,或 Ⅶ、Ⅷ 段),因解剖变异多(如门静脉分支走行异常),传统解剖标记(如肝静脉触诊)难以精准定位,荧光显影可直观显示边界,减少手术误差。
术中实时验证切除范围
切除过程中可反复通过荧光成像确认 “已切除区域是否为目标肝段”“剩余肝组织是否无荧光残留(即未误切)”,降低肿瘤残留或正常组织过度切除的风险。
05
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实时性:荧光信号在术中持续存在,可实时指导手术操作,避免 “凭经验判断” 的误差;
高精准度:相比术中超声(依赖操作者经验)或解剖标记(受变异影响),荧光显影直接基于血管供血,边界更清晰;
微创兼容:可与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结合,在微创环境下实现精准操作,减少创伤。
局限性
设备依赖:需专用荧光成像系统(如腹腔镜荧光镜头),增加医疗成本;
个体差异:肝功能严重受损(如终末期肝硬化)时,肝细胞摄取 ICG 能力下降,显影*减弱;
操作门槛:门静脉分支穿刺需超声引导,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可能出现穿刺失败或血管损伤;
染料过敏:极少数患者对 ICG 过敏(发生率约 0.01%),需术前评估。
总结
肝段荧光显影是肝脏外科 “精准化” 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 ICG 等荧光染料与解剖分段的结合,为术中肝段边界识别提供了直观、实时的可视化工具,显著提升了肝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设备改进和技术普及,其在复杂肝脏手术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
版权所有:太原赛恩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学府产业园长治路303号大生科技
电话:199-1013-851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证:晋网药信备字202500036号 备案号:晋ICP备18003804号-1